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與人拉近距離,不是投其所好

對於從事銷售的朋友來說,怎樣與新相識的人拉近距離,可能會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NLP 在這個課題上有過不少分析論述,但小弟沒有讀過,純粹憑過去經驗和思考得出一些看法,在此分享小弟的淺見,如果能夠藉此引出高手的交流,指教一二,實屬美事。

功力篇

首先要有一個對人類的基本理解,每一個人都是處於正在成長的狀態,只是有些人有較快的成長,有些人較慢,有些人甚至慢到好像十年如一日。因為人每遇上事件都可能會造成或多或少的調整,進而影響未來的行為,所以每一個人都是隨時間而變動的實體。重點是不要對別人有固態的定位,A君是衝動的, B君是愚蠢的,之類。要理解人可以今非昔比,每次遇上都可能有需要重新審視。

每一個人都是一套人生哲學,由與生俱來的性格加上後天的學習所煉成的。與生俱來的性格,大概有一些共性,可以分類,所以前人創造了九型人格之類的性格分類工具,這些工具可以參考,但不可迷信,因為人的性格是很複雜的。值得留意的是每一套性格都有優點和缺點,是共生的,這更多需要用同理心去諒解別人,而不是每每去認為別人有錯要改,因為人的一個缺點,往往是支撐他另一個優點的支柱,往往是可以縮小,不可隨便移除,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後天的學習,其實是每一個人在人生路上的經歷,由於社會有一定的標準化,例如絕大部份人的童年都有上學的,大部份香港人是讀教育局(以前是教育署) 制訂的課程,也有些人讀國際學校,甚至很早就出國留學,這是標準化下的多元性。畢業後人們大多會工作,不同的工作範疇又會帶來不同的經歷,這就是人們後天學習的一些共性,可作歸類。

對人類的原理有了基本的理解後,需要的是範本資料庫的建立。走出去認識不同階層、領域、出身的人,用心去認識他們,宜用上同理心和邏輯推理,忌用上批判心和主觀立場。初而眼花瞭亂,逐漸會找到一些共性,進而作出歸類。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沒有學完的一天,但我們會在觀人方面日益成熟。

實踐篇

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與人拉近距離,有人以投其所好的方式,有人以賣力討好的方式,很多人會用上social norm 作為與人相處的藍本。我覺得這些都有他的一套,我不會批評,但我不會用。我的方法其實近乎常識,在擁有合格(然後持續提升) 的人類範本資料庫後,我們在認識對方的過程中,很快就可以作出基本歸類,可以推論出他的人生哲學。其實這在過去建立範本資料庫的過程,應該已經練出這門功夫。我不會投其所好,也不會賣力討好,但會用同理心去與人相處。能夠理解對方又能諒解對方,焉有不拉近距離之理?

在此一提,去拉近與新相識的人的距離,主要是因為有需要與他相處,可能是因為有共同興趣,也可能是有共同目標,更多的情況是有合作空間。我們不需要與每一個人拉近距離,更重要的是不要用上這門技術去行騙,做騙子會有看見盡頭的一天的。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訪問旺角單車舖

訪問了一位做了廿幾年的單車界老前輩,深深感受到久違了的重視工藝的傳統精神,有些觸動。

他說到,不同時代的消費者,其實都對產品不是認識的。分別僅僅在於態度,以前的人,不明白會問,不怕答的人說話難聽,亦不會很虛偽,裝腔作勢。現在的消費者,往往本着質疑的態度,而且不會認真求教。

或許,這是一個雙向互動造成的一種社會文化變遷,有業者賺錢至上,亦有大企業推廣速食文化,騙子又多,社會沒有信任。另一方面,消費群來自普羅大眾,現在的香港人,很多都沒有耐性去認真了解一件事,純粹依賴服務提供者的規模、證書、廣告去判斷好壞,但偏偏有規模、有證書、狂賣廣告的未必一定物有所值,有時反而會是抬高售價和不重視質素的原由。

香港人,如果能夠更有耐性,作為生產者時能夠重視工藝,精益求精 ; 而作為消費者時則認真了解,不人云亦云,這對於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種昇華。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改革開放前

香港人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經濟發展存有很大的誤解,以為鄧小平未話事之前,中國是前滯不前,文革時一定是人人不工作,全國都掛住批鬥,就快餓死所有人之前才改革開放,中國才未死光所有人。

其實中國改革開放前,經濟已經是有不錯的發展進度,只有大躍進的3年,以及文革其中 2年,有倒退和停滯的情況。

主要是大家往往以比較浪漫化的眼光看民國時期,實際上1949年之前的大陸,只是如現在很多非洲窮國的地方。 1949年後,大陸在極低的基礎下,發展到1978年勉強像樣的情況,再來改革開放30年,發展到今天一個仍然不如美國的模樣。

這對我們香港人有什麼影響?影響大了,如果我們以為大陸人都是白痴,只是一群傻B ,未有鄧小平時只是亂來,改革開放後才像樣一點,這會錯判形勢,低估對方。其實,中共一直以來,不是什麼意識形態,一直都是實用主義出發,他們的制度、金融視野等不及香港人,但其他的工業、科技、創意產業,每一件事,都早已比香港人優勝,他們經歷過的、所知道的,有比香港人更前之處。

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疾風知勁草

「疾風知勁草」,最初典故是出自東漢《後漢書·王霸傳》,沒有下一句的。那是先於唐太宗的時代,李世民當年《贈蕭瑀》大概也只是借用古語。

原句今譯的意思是,大風過後,只有堅韌的草能夠留下來。 (提外話,疾風應該風力很猛,能夠吹倒長在地上的草。)

習近平主席意思是,有料的就不怕大風,就這樣簡單。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大數據,快小步 (二) | 作者 Benny Lam

上一期提到企業可以通過利用大數據微調其業務運營和營銷策略以快小步戰勝對手。這些企業的成功是由於根據來自銷售渠道,商店和社交媒體收集的大數據作出實時市場分析和快速對應,而建構出新結構產品和對供應鏈的微調管理。

於2008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時裝公司ZARA就是一間這樣成功的公司。ZARA在全球的1700店舖都安裝了在線銷售點系統 (Online POS) 和攝像機,此外他們的店長都配備掌上電腦。客戶的反饋意見和實際銷售數據,每日兩次地傳送到ZARA設在西班牙的總部。ZARA總部每個月收集多達一千萬種產品的銷售,社交媒體和客戶有關的數據,絕對是個大數據的應用問題。

在ZARA西班牙總部的同一大樓層內,區域經理,設計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都緊密合作進行大數據分析(例如什麼顏色是時尚的,哪些貨品應該減價等)從而作出快速决策和微調由設計,生產到供應鏈的處理步驟。有了這樣對每日市場情報的快速回應小步驟,ZARA在兩到三個星期內便能夠推出新的時尚外觀設計滿足市場潮流的需求,雖然新貨每次都只有小規模產量,但這比傳統的時尚時裝供應鏈補貨週期快6倍。小而頻繁的補貨保持貨品時尚,稀少,從而使客戶更經常來訪店舖尋找和購買新貨,因為客戶知道流行的貨品可能明天就售罄。 ZARA在全球的店舖每個客戶每年平均17次的來訪量比競爭對手平均3次的來訪量的確要高得多。

ZARA母公司全球最大服裝零售商Inditex SA最近公佈的季度財報,截止2014年4月30日一季度銷售增長4.3%,從上年同期的35.93億歐元增至37.48億歐元,按當地貨幣計算增幅高達11%。由此可見,善用『大數據,快小步』正是現今企業致勝之道。

作者: Benny Lam

林南生 Benny Lam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平行電腦及計算科學取得碩士學位,另在香港取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文憑。現為香港電腦學會(HKCS)會員,雲端運算專題組召集人,大數據及商業智慧專題組委員會成員。林南生為香港八達通〈Octopus〉系統早期設計者之一,曾負責不少大形資訊科技系統專案。林南生現為位於香港科學園的華訊站有限公司 (Right Station Ltd.) 的創辨人和總監,從事物流及供應鏈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軟件及顧問服務。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大數據,快小步 (一) | 作者 Benny Lam

近年企業信息技術一個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大數據』,有些討論主要談及Hadoop,MapReduce,Hive及雲計算等支撐大數據等技術,有些討論則專注於企業數據倉庫和商業智能分析。這篇文章則從另一角度談談大數據如何幫助企業採取快小步微調的經營策略。

IBM對大數據的定義包括有數據的4個維度 (4 Vs): 數量規模(Volume),多樣性(Variety),運動速度(Velocity)和精确性(Veracity):
來源: http://www.ibm.com/midmarket/cn/zh/att/pdf/bigdata_realworld_applications.pdf



大數據所談的數據四個維度問題,其實並不是新發現。美國航空航天局 (NASA)的太空探索計劃從太空船收集了龐大數量的各式各樣數據,他們需要高速和準確地處理數量龐大的數據。這樣的大數據處理需求,甚至可以追溯到60/7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在過去,只有如美國航空航天局或沃爾瑪等大機構才可以承擔巨額投資於超級計算機和專門軟件去處理這麼龐大的數據要求。

有兩個主要因素使大數據成為今天許多企業的熱門話題。首先,不少中/大型企業因為業務涉及電子商務,互聯網應用,社交媒體和移動電話的普及,而須要收集大量數據(例如客戶數據)。其次由於雲計算和開源技術的發展,用於處理大數據問題的成本已大幅降低。因此近年來很多中/大型企業都能推行大數據解決方案和承擔項目的成本。

因為大數據技術平民化的來臨,企業管理層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大數據開發新的業務或營銷策略。傳統的零售和供應鏈業務的市場營銷活動所需時間,根據市場大小和推廣規模,從規劃,審批,推廣,執行和結果分析共需時約半年,幾個月或幾個星期不等。不過今天的市場趨勢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特別對於快速消費品(FMCG)。不用說幾個月,幾個星期都可以成為一個新市場趨勢的起落週期。在下期,我們將會介紹一間公司如何運用大數據和快小步戰勝對手。

作者: Benny Lam

林南生 Benny Lam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Warwick University〉平行電腦及計算科學取得碩士學位,另在香港取得「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專業文憑。現為香港電腦學會(HKCS)會員,雲端運算專題組召集人,大數據及商業智慧專題組委員會成員。林南生為香港八達通〈Octopus〉系統早期設計者之一,曾負責不少大形資訊科技系統專案。林南生現為位於香港科學園的華訊站有限公司 (Right Station Ltd.) 的創辨人和總監,從事物流及供應鏈的雲計算和大數據軟件及顧問服務。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人際關係

人脈經營這個詞語,有時會誤人,目的感太強,彷彿非要建立和管理一些大動脈,這些大動脈必須將像血液般的財富從別人口袋裡源源不絕的送往自己的口袋裡。其他不是財富大動脈的關係,就不是人脈,是垃圾。

或許人際關係一詞來得比較自然。

在經營人際關係時,有些時候無可避免是目的性的,假如你是某個商業服務的銷售員,很多見客活動,從敲門一刻就是懷着特定的功利目的,這是雙方都知道的。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沒有那麼目的性的關係,我們在一張關係網上與人自然互動,樹立自己的獨特地位,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互利互惠、共同利益、互相促進等。

有人會反映,這是浪費時間呀,很多人根本無價值,我要花時間應酬他們,最後又什麼都得不到。小弟愚見是,雖說人際關係需要有非目的性的時候,但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還是可以有些條件,不必來者不拒。我們選擇有義氣、有才華、有見識的人做朋友,長遠而言,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必然充斥有利於自己的人。反之,如果一個人總是選擇口蜜腹劍、無勝於己、目光短淺的人做朋友,雖然他們會為你帶來口甜舌滑、無威脅感的快樂生活,但你的人生將充斥着沒有效益且危機四伏的人際關係。這並不是功利,從古代有賢德的人到老師與父母就說應該近益友、遠損友。

另外,由於無目的性,在經營上未必需要過多而低效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在每一個人身上,即使互動也是有益於雙方成長,這又可以大幅擴寬一個人所能經營的人際關係網。而只要你是有獨特價值,越寬的關係網又自然越會帶來機會。

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蜂巢雪糕

今日試了剛抵達香港的蜂巢雪糕,幾有趣。蜂巢雪糕就是軟雪糕上面放上蜂巢,包含了蜂蜜,如果單靠依附在蜂巢裡的蜂蜜,大概會太少了,所以店員會放了蜂巢之後,再添加額外的蜂蜜。

老闆之一郭小姐說,他們的雪糕是用New Zealand 鮮奶特製的。一如其他食評所講,蜂蜜不會太甜,配上雪糕剛好。我的體驗是雪糕溶得很快,口感尚算軟滑,甜度較低,適合做蜂巢雪糕。整體特色是蜂蜜味香,蜂巢帶來了真實感,但均勻度不及一般不同味道的雪糕。

有別於蜂蜜,吃蜂巢會有渣,那是蜂蠟,很多人說不吃比較好,可以吮了蜂蜜後吐掉。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知識分享答問

問: 知識創造財富,那分享知識豈不是將自己的生財工具送給別人?

答:

1. 分享知識的人,與獲得分享的人一樣,是處於一個進步的過程的,在分享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進步,也在產生或學習新知識,不構成削弱自己競爭力的問題。

2. 分享可以獲得反饋(Feedback) ,資訊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集思廣益,進一步加強廣度和深度。

3. 作為意見領袖將獲得影響力,影響力確立一個人在人際關係網內的地位,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外圍資訊對情緒的影響

有人揭發Facebook 曾進行秘密實驗,透過操控近70萬用戶所接受的資訊,影響他們的情緒,有關的研究員已承認並道歉。實驗結果顯示,在 News Feed 看到較多正面資訊的用戶,會顯得較樂觀,在自己timeline 上發佈較多正面資訊。反之,在News Feed 上看到較多負面資訊的用戶,會有較悲觀的情緒,發佈較多負面資訊。

這個實驗,或許有點不道德。不過,它只是將一個事實突顯出來罷了,就是很多人的自由意志,其實很受他所接觸到的資訊所影響。廣告效應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過去學術界已多有論述。

另外,即使Facebook 沒有刻意影響用戶News Feed 的資訊,根據Facebook 的運作,用戶也會較多看到自己較喜愛的內容類型,因為Facebook 會通過用戶的like 、 share 、 comment 等行為,觀察用戶喜好。

這種情況有點恐怖,就像四面楚歌的故事,原本項羽的士兵意志還是很堅定,劉邦派人在四周奏樂,就令原本意志堅定的楚軍軍心潰散了。而現代人不斷看着類似的資訊,然後竟不其然地改變了自己的行為,這是一種軟性的操控。

新聞和傳統媒體相對社交媒體,有較多的法律規管,但事實上不同的媒體也會基於自身的立場,對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表達方式。只看單一媒體的人,其視野和觀點自然受到限制,某程度上只是一種不斷強化自己信念的過程。

無論如何,多看不同渠道的資訊,有助保障人的自由意志得到體現。就像購物,貨比三家必然比只聽一家之言為之高明。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讓拍擋成為主角

組織團隊,是一門藝術,將所有最強的人集合起來,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反之,即使不是最強的人才,配撘和結合得好,可以取得重大勝利。歷史上,漢朝的開國皇帝 - 劉邦,他的團隊,是一個典範。

劉邦爭奪天下的團隊,最重要的五位成員,各有所長。其精妙之處是,無論在這五人任何一人的角度來看,自己都是主角,其他人正好配合自己,讓自己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五人分別是,劉邦、張良、蕭何、韓信、陳平。

這並非唯一有效的團隊結構,不過十分理想,值得參考。

部份讀者未必清楚劉邦項羽的故事,容小弟在此簡述背景,再進行分析。

秦朝剛統一中國不久,即進入亂世。很快北方到處都是燒殺搶的強盜,沛縣縣令被殺,當地人希望有一位才德兼備的人帶領沛縣自衛,名望不錯的官吏蕭何,明白出風頭跟冒風險是同義詞,所以推舉他的好友 - 黑社會老大劉邦擔任沛公,否則自己將被推舉。後來項梁擁立被秦滅掉的楚國的前王孫米心,劉邦率眾投靠其門下。不幸項梁很快就死掉,姪子項羽承繼。新老闆年少氣盛,一副我無敵於天下無須將相輔弼的咀臉,這種老闆不易服侍,劉邦不久就與項羽對立起來。

劉邦和項羽兵分兩路進攻秦國首都咸陽,先入關中者為王,分別產生一系列成語,劉邦的約法三章,項羽的破斧沉舟、作壁上觀。此時智者張良開始看到劉邦的可塑性,試水式幫助他一個月,令原本進度緩慢的劉邦軍率先進入咸陽,更在鴻門宴中將差點死掉的劉邦帶出鬼門關。

雖然劉邦先入城,但項羽兵力是他的三倍,綜合作戰能力可能是他十倍以上,所以結果是項羽做霸王。蕭何在此發揮作用,作為前朝官吏知道官府文件有用,他拿走了咸陽首都所有重要文件,得悉四川一帶經過秦朝十多年發展已富裕很多(從稅收檔案可以看出) 。項羽猜忌劉邦,因手上沒有文件,以為四川仍然是窮鄉僻壤,神推鬼使竟封劉邦到新發展區四川做漢王。蕭何在這時候慧眼看中未來戰神韓信。

劉邦軍入四川後,辯才陳平加入其陣營,陳平同時是情報高手。劉邦軍的指揮水平很低,但韓信在當時卻是超強的,劉邦用人不疑,讓韓信掌軍,令劉邦軍由廢物變成近乎無敵。後來有人分析,是陳平安插了線眼進韓信軍中,劉邦才這樣放心。之後的戰局大部份情況是韓信勝仗連連,劉邦則經常捱打。陳平此時有間諜在項羽陣營,幫補劉邦不少;蕭何管理包含天下六成財富、四成人口的關中,為劉邦送上源源不絕的糧草和新兵;張良這時教劉邦要忍讓意氣風發的韓信,並保證了劉邦陣營的基本方針正確。最後一戰是張良教劉邦簽下令韓信滿意的合同,最終完成交易,合力消滅了一代霸王項羽。

蕭何,雖然是劉邦副手,但對他來說,包辦了整個陣營的營運,劉邦又不會不當干涉,某程度上他是實際的CEO ,劉邦是代自己拋頭露面的主席。

張良,智者知道古代政治是有殺身的風險,但能夠成就天下大事,也是很吸引的。聰明的辦法是輔助明主完全大業,自己功成身退。雖然是功成身退,他是被封為留侯的,衣食無憂還不用工作,誰賺了甜頭真是見仁見智。

韓信,作為天下第一戰爭高手,能夠在現實控制整個軍隊,應該比打機好玩得多吧。作為戰神,天下是任我行,劉邦為我鋪墊,我作天下之征服者!

陳平,魔抓能夠滲透天下,口才能夠扭轉乾坤。有人打本提供舞台,豈不妙哉?有蕭何管理大後方付款給我請間諜買通敵方,劉邦助我抵擋內部壓力因為情報主管太多事情不能交代,韓信給我打勝仗否則情報得到也白得到。這是屬於陳平的一場資源充裕、無人干涉、箭無虛發的情報遊戲。後來他還得償少年之志,做了丞相。

劉邦,就只懂用人,卻是將之將,天下之最高者!打仗有韓信,打理後方有蕭何,出謀獻策有張良,陳平的工作不宜太公開,朕不多說了。只需要用對人、控制到他們、一堆計謀上來選個好的,朕多年黑社會老大經驗早已駕輕就熟,打天下從未如此輕鬆!

這是一個很理想的團隊模型,各司所長,不用爭功,而且人人都有做主角的感覺,自然搏命不用說。值得參考吧?